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时间:2025-07-20 01:11:04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

近日在读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的童年时光,在故乡呼兰河城,身边的一些人和事。萧红平实细腻的笔触,把那个时代的人间冷暖,非常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自古就周而复始的呼兰河城

萧红的童年生活在北方的呼兰河城,她笔下的这座城市,是个并不繁华的小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呼兰河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萧红写着,在四季的风霜雪雨中,呼兰河城中的人们,受得住的就继续受着,受不住的,就是一个自然的结果。那个自然结果,就是被拉着离开这世界。至于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雪雨地,仍旧在人间被吹打。

童年唯一慰藉年迈的祖父

萧红的童年是跟着祖父一起长大的,她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有六十多岁。在祖父的家中,后面有个很大的园子,里面种着青菜和果树。老人家是个很勤做的人,常常一整天都在园子里劳作,她就经常跟着祖父在园子里面玩。

小小的她常常跟在祖父身后,祖父带个大草帽,她就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拔草,她也跟着栽花拔草。祖父下种,种菜的时候,她也跟在后面,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踩平。祖父铲地的时候,她就拿个小铲子在旁边帮忙。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跟着祖父在园子里面,无忧无虑的玩耍着。

白天跟着祖父在园子里面疯闹,晚上祖父还会教她背诗。每次念的时候,她都故意很大声地喊,一定要比祖父的声音要大。祖父担心她喊坏了喉咙,呵斥她房盖都要被她掀跑了。除了念诗,祖父还会换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祖父最擅长烧小猪,用黄泥把整头小猪裹起来,放到灶火上面去烧,烧好了给她吃。每次祖父看到她大口大口吃着,都会咧着嘴不停地笑。

萧红的童年,对于父母的记忆是非常少的。父亲常常不在家,脾气又是非常的乖张暴戾。母亲少言寡语,常常呆在房间里面,不怎么出门。只有跟祖父在一起的时光,是她童年的唯一美好回忆。

活活被折磨死的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萧红隔壁,老胡家的二媳妇。老胡家一家子都是赶车的,租着祖父的房子,家里有什么事喜欢请跳大神的。老胡家的老太太常年生病,经常叫人来跳大神。

当时为迎娶小团圆媳妇进门,家里是有一番争执的。婆婆想尽早把她迎进门,自己早日升级,且能有个任其呼来唤去的帮手。公公觉得她年龄尚小,又在长身体的年龄,干不了多少活,却会吃的很多。

最后公公抗不过婆婆,小团圆媳妇还是早早地接进了门。小团圆媳妇到的那天,隔壁七大姑八大姨都争着去看,都说哪里是个媳妇,明明还是个小姑娘。小姑娘脸虽长得黑乎乎的,但见人总是笑盈盈的,人家问她年龄,才知道她只有十二岁。

小团圆媳妇到老胡家没几天,那家人就开始打她,而且打的特别厉害,多远都可以听到她的惨叫。其实也不为什么事情,就是她的婆婆想给她个下马威。小团圆媳妇还是个孩子,每次她婆婆打她的时候,她不会说求饶,反而跟她婆婆对打,并且哭着喊着要回家。

她这个样子,婆婆更加变本加厉,越打越厉害,可以说是不分昼夜,就是想要把她打的服服帖帖。老胡一家人常常把她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狠狠抽她,直到把她打昏过去,晕过去以后就用冷水把她浇过来。这小团圆媳妇,凭着这家人怎么打她,她都直会喊着要回家。气的她婆婆,用烧红的烙铁烙,去烙她的脚心。

那小团圆媳妇惨叫声,划过了一整个冬天。过了冬天,却再没听到她的哭声。老胡家却常常会有,跳大神的声音,原来是她婆婆看媳妇已经打得掉了魂,请跳大神的为她叫魂。

祖父看到好好的一个小姑娘,被折腾成这样,就想着让他们搬家。但呼兰河有个规矩,春天是二月搬家,秋天是八月搬家。一过了二八月就不是搬家的时候。祖父每次半夜被老胡家,跳大神的声音惊醒,都会说着二月一准让他们搬家。

可还没到二月,那黑乎乎笑盈盈的小团圆媳妇,就被折磨死了。据说她死了以后,变成一只白兔,常常会到桥下面哭。有人问她哭什么?她说她要回家。那人若回答,明天送你回去,这个白兔就不见了。若没人理她,她就会哭到鸡叫天明。

小团圆媳妇,一个爱笑的小姑娘,受不住呼兰河城的风霜雪雨,就这样被拉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

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名为《呼兰河传》的书。“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是茅盾对这本佳作最美丽的评价。它是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的文学作品。这篇作品将萧红的艺术追求“人类的愚昧”和“改造民国的灵魂”完美的展现出来。

小说写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文中的我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充满着对广阔世界的追求和好奇。用一双善良明净的眼睛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文章一开始就描绘了东北农村小镇的晨景,大地的严寒,冻裂的房屋……一股子北方强烈而粗犷的乡土气味扑面而来。在这个小镇里面生活着一群平凡无知的人,他们根据传统的思想而生活。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可见呼兰河城是一座没有自己思想和精神的死城。作者轻松的讽刺中蕴含着淡淡的幽默和调侃。

文中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极其幸福的。祖父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作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秘密基地”后花园。在后花园中,作者和爷爷度过了童话般的时光。爷爷会教自己拔草,教自己生活知识,带给自己快乐,呵护自己成长。作者在文中是这样描写花园的风景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作者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美,诗意的语言,简单活泼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让我心情沉重的就是小团圆的死。她年龄尚小,却为人妻,为人媳,她该多么难以接受和无奈啊!在新家里面,受尽了屈辱,自己孤零零一个人,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能承受得了啊!她的婆家愚昧,封建,狠心。我难以想象,在那个可怕的时代,当我身处那样的处境,我又能做出什么?小团圆来的时候是那样的蹦蹦跳跳,却走的那么心酸。她一生受尽了折磨,先是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等不断折磨,摧残……在那个年代,她的遭遇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让我不由得心揪,为她心疼……

书中还有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二伯是一个心地善良却性格古怪的老人。他可怜又可笑,地位低下却拥有着主人的思想。冯嘴歪子是一个抗争者。他不顾社会的黑暗勇敢的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使人佩服。在他身上闪耀着一种坚韧勇敢的精神。

……

读完了《呼兰河传》,一阵阴霾陇上心头,这本书让我沉思,也让我学会 ……此处隐藏4438个字……子转眼成妖成魔,大方且有福的女子转眼成为众矢之的。有些人不单单如此,甚至患有严重的“不热闹不欢快病”,人家上个吊还要穿戴整齐去围个热闹,好好的孩子活着却巴不得人家死了找个借口高兴高兴。

书前的我义愤填膺简直就差急得跺脚。不禁要问了,萧红呢?把这些不如意道得那么明了清晰的人,她又该在笔后默默叹了多少气呢?我可以感受得到,她对那些人不乏怜悯。她是宽容的,然后又有声色地向人们展示民族背后的深刺。

我说这书是吸引我的。可以明朗温和得入天腾云,亦可以犀利得恰到好处。笔有风骨,书有书格。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9

暑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刚刚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么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发现属于它的精彩。

作者萧红细腻地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觉得她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个设身处地的经历者。她以这个角度,慢慢地领我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的生活,总缺少了些什么。

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此时的我,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傻傻的笑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我羡慕别人的童年,殊不知,自己的童年却一样很精彩,当我想回顾那些精彩时,那种感觉却已无法重来。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一样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的的离去,我迎来了对这本书短暂的告别。呼兰河的人们的生活 ,也许缺少的是一些生活情趣吧!呼兰河留给萧红的,也许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读历史,悟人生。一起慢慢去品味,去思考,去感悟一下自己,感悟一下生活吧………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

学完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应该给学生找到《呼兰河传》来看看。可是学校的图书室没有,那就上网查查吧。所幸网上有一些节选。那就打印下来吧!

也许是被她浅显流畅的文字所吸引,也许是被后花园里的景象所打动,手里拿着稿子竟然放不下来,一口气看完了。

那个后花园,萧红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的荒凉的后花园,不知是否是陪伴她童年的真实的天地;那些蜂儿蝶儿蛐蛐儿,是否仍在不知疲倦地舞着唱着。这七分的真实三分的飘渺,在萧红的心中,该是用什么样的彩丝带编织成的裂帛。那些蘸着她的脏手印的大个馒头,那只被罩着眼睛拉磨的毛驴,无不象陈年的米酒,发酵着她久远而凄凉的回忆。她的回忆是寂寞而凄凉的。我能想象她在大门前写作时,一定时时停下笔来,望着眼前的一棵。大榆树发呆,思绪早已飞过树间的叶子,飞往辛酸的童年。童年里,有跳大绳时人们的热闹的欢呼,有观河灯时壮观的场面,有人们对掉进泥坑子的猪的嬉笑怒骂,还有人们对"李永药店"的你称我道。惟独没有一个贴心的伙伴,没有。眼泪不觉就掉下来了,稿纸上顿时湿了一大片。伙伴,稍稍称职一点儿的是祖父,这后花园里唯一开放芬芳花朵的玫瑰,唯一结出甜美果实的樱桃树,给了童年的她以全世界的温情与爱,也给了她幼稚的心灵以美丽善良的憧憬,虽然她长大以后经常不懂得别人的快乐。那个在我脑海中回旋多次的老祖父,我一直未能幻想出他的模样,他应有着长长的胡须,可以让我任意编织花样的胡须。温情,这带着远古回忆色彩的词眼儿,仅在祖父出场的时刻到来。其他的一切,仿佛都发生在这个世界,却都在我的世界之外。

呼兰河城里的人大抵是这些:在"黑夜"中担心地活着又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尖刻无聊心眼儿小的老厨子;还有勤恳忠厚爱妻小的冯歪嘴子,唯一出场的女主人公是率真开朗却被活活烫死的团圆媳妇。呼兰河的女人们害怕男人,不平等的地位昭示了不平等的命运。小城仿佛一个封闭广阔的世界,生活并不单调,可怕的是重复。那几个粉墨登场的主角定是萧红精心挑选的。他们身上重叠着无数呼兰河人的影象。他们并没有太坏的心思,纵使是讥笑嘲讽,也只为打发这简单而冗长的时光。春夏秋冬寒暑往,生老病死平常事。他们的生活就象在山中自然开落的花儿,生命并不是象烟丝一样节节燃烧着那样漫长,而难测的命运则象无情地吹落了烟蒂上的烟灰。活着是小城里的人的唯一的生活目标,而没有其他的想望,就连想看看城那边是什么的想法有没有。因而人们活在了自己的目光里,但很满足。没有人的瞳孔里有哪怕一丝的好奇的火焰,没有人的脑海中有怀疑询问的念头,为此我感到深深的悲凉。

萧红用一种平静的笔调来呈现一个平静的世界,用自然的口吻讲述着小城自然的生活,难道错了吗?我们总认为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理应有着它思想的深度,平铺直叙的故事一定是欺骗了我们。但我没有觉得这种笔调和口吻不好。试想,当一个中年人推开往事的栅栏,用一个不太更事却又初涉人间冷暖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的寂寞的童年时,平静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么深沉汹涌的潮流。静水流深。萧红的内心有几人能真正理会。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1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该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呼兰河传》的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读者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原谅他们的麻木。这也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由于的美感效应。

养猪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房顶的草上长着青苔。一到下雨,那房子里的人就提着筐子上房采蘑菇,采蘑菇的骄傲得不得了,而全院子的人则没有不羡慕的,都恨自己为什么不住那草房里。于是感叹啼嘘,相叹不已。房上采蘑菇的故意选几个大的抛下来,借以炫耀,哪知道忘记了房顶已经露了洞,一不小心就把脚掉下去了,把脚往外一拔,脚上的鞋子不见了,鞋子就从房顶落到翻开的滚水里,滚着翻着……

从《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到当时的萧红是孤独、寂寞的。她曾对老朋友白朗这样说:“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的面前,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她渴望着从现实的重负中解脱,而这种解脱恰恰是难以做到的,于是,她便想留守着一方童稚年代的美丽的土地,幻想着远离喧嚣的宁静。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