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括号说课稿

时间:2025-06-12 12:39:16
去括号说课稿

去括号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去括号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去括号说课稿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不难看出,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生经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并较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分解、知识整合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

●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充分体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同时鉴于七年纪学生的思维所呈现出的具体、直观、形象之特点,为突破难点,选用“情境——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紧扣教学重点,力求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

复习旧知

承前启后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探究学习

归纳总结

动画演示

深化理解

理解应用

拓展升华

反馈调控

评价激励

问题备份

全面考虑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承前启后 1、什么叫做同类项? 2、叙述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3、若a、b、c均为有理数,请指出以下代数式中的同类项及其系数,并进行合并。 ① a+2b-c ②a+(3c+2b-a)-(2a-c)

由于有括号学生暂时无法正确指出各项系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第三问第二小题你会进行合并吗?

回答 (意图:对旧知识进行进一步加深和巩固)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一: 周三下午,校图书馆起初有a名同学,后来某年级组织同学来阅读,第一批来了b位同学,第二批又来了c位同学,则馆内一共有多少位同学? ① a+(b+c) ② a+b+c 1、联系:它们等值 2、区别:①式有括号②式没有括号。 3、从①式到②式叫去括号。

1、你可以用几种表达式来回答这一问题? 2、这几个表达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3、从①式到②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观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发现见解,相互点评,达到共识。 (意图: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三)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动画演示: 法则: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及其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不变号。 1、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①、a+b+c又可以读作什么? ②、表格二、三行之间你可以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法则。 3、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暂时保留,对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观察讨论 回答问题

共同探讨 分类总结

(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入动画演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四)创设情景,继续新课 问题二: 若图书馆内原有a位同学,后来有些同学因上课要离开,第一批走了b位同学,第二批又走了c位同学,则馆内还剩下多少位同学? ①a-(b+c) ②a-b-c 1、联系:它们等值 2、区别:①式有括号②式没有括号。 3、从①式到②式叫去括号。

1、你可以用几种表达式来回答这一问题? 2、这几个表达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3、从①式到②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观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发现见解,相互点评,达到共识。 (意图: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五)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动画演示: 法则: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及其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1、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①、a-b-c又可以读作什么? ②、表格二、三行之间你可以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法则。 3、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暂时保留,对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观察讨论 回答问题

共同探讨 分类总结

(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入动画演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六)理解应用,拓展升华 解释以下三个问题(理解部分) 1、法则以等式、文字方式出现 ①a+(b+c)=a+b+c ②a-(b+c)=a-b-c ①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不变号。

②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2、法则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连同”指括号及括号前的符号,所以去括号不仅要去括号还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隐性的一个条件要求:括号内第一项为“+”号时,这个“+”号一般是不写的,但你要把它显现出来。

教师点评指导。 特别是第三个问题 要予以特别说明。

学生概括总结法则。 (意图:使学生领悟到剖析数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巩固应用(应用部分) 例1:去括号 ① a+(b+c)②a-(b-c) ③a-(-b+c)④a-(-b-c) 例2: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①(x-y-z)+(x-y+z)-(x-y-z)②(a+2ab+b)-(a-2ab+b) ③3(2x-y)-2 ……此处隐藏5464个字……应用法则,教师只是做适当的引导与启发,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课程标准理念。

2、学法分析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根据这一原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逐步掌握,自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养成交流与合作的习惯,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

去括号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苏科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内容,是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讲述整式的加减运算。本节课由数到式,承前启后,是在整式加减过程中注意如何去括号,同时要注意在去括号的时候符号发生的变化,为后面方程等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与去括号的基础上,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B、理解整式的加减的实质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C、能够正确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能力目标:A、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算能力。B、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几何问题的思路,以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整式的加减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使代数式中符号简化,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能正确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难点:利用整式的加减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操作发现解题规律.因为整式的加减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因此,本节所学的知识实际上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深化。整式的加减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核心内容就是计算。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讲、练结合。教学设计中,除了安排一定量的例题外,还安排了相当数量的练习,以使学生更好地落实计算的要求。

2、学习方法:练习→总结步骤→练习

三、教学手段资源电脑、数学模型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0①法则(多媒体打出幻灯片)②练习1、-(2m-3)2、x+2(y-z)3、3x–(2x–5y)4、3a—2(a+b)

【教法说明】通过法则及简单的计算,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以引出新知识。

(二)情境创设

15准备三张纸片:俩张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斜边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长。用它们拼出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通过拼图,可得到4种图形:梯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分别计算它们的周长(分别将图形用多媒体打出)。(周长相等吗?面积呢?)将任意俩个四边形的周长相加减,计算周长和及周长差。上面的计算就是整式的加减运算。由此得出,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教法说明】学生动手拼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为铺垫,从而引出本节知识,自然顺畅,学生不会感到整式加减法陌生。

(三)例题教学201.求2a—4a+1与—3a+2a–5的差。练习:练一练12.先化简,再求值:5(3ab—ab)–4(—ab+3ab),其中a=—2,b=3。练习:练一练3

【教法说明】讲练结合,对每个例题都进行分析,把握题目的重点以及容易出现的错误。同时通过不同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增强运算能力,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将这节的知识点灵活的运用起来,加深了学生对这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板书设计

例题演练

五、作业习题

3.5 2、3

去括号说课稿6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解方程(组)与不等式(组)、配方法、函数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变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可以看出,去括号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经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并较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化繁为简等;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知识的分解、知识的整合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

2、了解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去括号使代数式中的符号简化,便于合并,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 括号前面是“一”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应如何处理。 重难点的突破:

1、让学生理解去括号法则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

2、口诀记忆: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一”号,全变号。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并且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呈现出的特点是:具体、直观、形象。为突破难点,选用“情境→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借助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未知欲,求胜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五、设计理念

1、本节课借助游戏,设置问题情境及练习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还启发学生的探索的灵感,从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获得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开放的思考、讨论、探究的气氛,要为他们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方法、科学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流程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紧扣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2

七、教学反思

1、营造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轻松的心态下高效地学习。

2、情景设置有特色,切合学生实际,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自学材料中的问题设置有思维梯度,环环相扣。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提高了探索能力和数学化意识。

《去括号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