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1一篇经典的文本如何才能在讲出“经典”的味道?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内涵?一篇被许多特级教师执教成经典样本的文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推陈出新,在经典解读之外另辟蹊径?这些问题,仿佛一个个“连环套”,困扰着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20xx年11月,在日照五莲三中执教的公开课——《再别康桥》上,我就遇见了这一连串的“连环套”。
《再别康桥》是难以超越的经典。一方面,这首诗歌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诗篇,更是诗人徐志摩本人最著名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难以超越的意义;另一方面,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全国语文课堂授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晓春老师等等若干名家,都因为执教这篇文本广受好评,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具有难以超越的意义。
二、经典背后的灵犀一点
然而,“难以超越”,在意味着难以解读的同时,也意味着容易挖掘出一个新的亮点,让自己找到“大师”背影里的“灵犀一点”。
于是,我试着从“现代诗歌”这一语文教学弱项入手,思考“现代诗歌”在教学模式上与散文教学、古诗文教学的不同之处,试图立足于“现代诗歌”的文本特征找到解读角度。沿着这条线索,追溯到学生的诗歌接受规律,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性、抒情性的文本特征等等,我慢慢地理出了线索。
从诗歌的文本特征来看,徐志摩,乃至整个新月派诗歌,多采用“以意象营造意境,以意境传情达意”的传统诗歌抒情形式,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再别康桥》依然是徐志摩向传统诗歌致敬的一首诗,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找出解读这首诗歌的一个重要因素——意象。然而,高一学生,对“意象”一词很不熟悉,于是我在课堂上稍作扩展,让学生彻彻底底的搞清楚“意象”的含义,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来,然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诗人选取了康桥的哪些意象作别?这些意象中你认为哪一种最美?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美的?”
从现代诗歌的抒情性上来看,现代诗歌的情感表达较古典诗歌更加扑朔迷离,复杂多元,其“幽深”“渺远”“短暂”“个人化”的特征更加明显,这就注定了《再别康桥》中的情感解读必定是有很多不同角度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徐志摩的梦应该怎样理解?为什么他寻梦之时如此快乐,却突然又陷入悲伤之中?”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就是让学生说出对诗歌的不同理解。让他们去解读自己心中的徐志摩。
三、从一个经典到另一个经典
“经典”是一个很“经典”的话题。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真正地品出经典的味道来是很难的。尤其是像《再别康桥》这样的一篇优秀诗歌。“诗歌写了什么”这个看似很传统的问题,在这一首诗歌中几乎不成什么问题。而赏析一首诗最难得话题“诗歌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是这首诗最难处理,也是很多老师竭力避开的话题。
在这个话题上,我尝试着用替换诗歌意象和词语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是夕阳中的‘新娘’,而不是夕阳中的‘姑娘’?”以此来引导学生充分的想象“新娘”这一意象所写出的“金柳”的仪态万千的娇羞之美。再如:“在‘康河的柔波里’,可否换成在‘康河的微波里’?”以此来引导学生体味“炼字”这一传统诗歌技巧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当然这些技巧必然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的基础之上的,是课堂的自然生成,而不是强加的结果。
然而,仅仅回到这些技巧上的问题,依然没有办法让学生体味到“经典”本身的魅力所在。那么,什么才能真正地打动学生?什么是“再别康桥”永恒的魅力所在?这一问题,我在解读的时候给出了我的理解,那就是诗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他的“爱、自由、美”的永恒信仰。从一首诗走进一个诗人,触摸一种思想,渗透一种人文关怀,这是语文课堂独有的魅力,也是“经典”诞生的必然结果。
四、永不停唱的快乐歌喉
1931年,徐志摩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朋友在他的追悼会上写下:“他的歌声虽然停止了,却引得许多歌声朗声歌唱。”
《再别康桥》这一课虽然讲完了,却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这些年我们追求的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味道?诗歌教学的独特魅力是什么?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受到人文关怀的因子?在课堂教学与语文成绩之间应该怎样架设一条快车道?一堂语文课,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
课堂教学,永远是缺憾的艺术,而正是这份缺憾,却给了我们更多的探寻的力量和勇气,让我们向着前方,永不停止摸索的脚步,向着蓝天,永不停唱快乐的歌喉……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2教学《再别康桥》,虽然经过反复备课,似已胸有成竹,可是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还是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有些环节处理上略显急促,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完全体现,留下了不少遗憾。
一、过于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引导
《再别康桥》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徐志摩在离别母校时对康桥无比眷恋、喜爱之情。我抓住“再别”这文眼由学生回忆学过的离别诗进行导入。一开始学生就给了我一个冷反映,大多数学生没能回忆起离别诗,只有一位学生说出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后就一阵沉默。而我急于想完成此环节,就引导学生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后,又说出了一些送别诗的诗题:如《淮上与友人别》《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就匆匆进行小结引入:在这些离别诗中诗人要离别的对象大都是故人,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诗人离别的却是他那至爱的母校。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看似顺利的完成了课堂导入,其实不难发现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在未知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教师应要有多种的情境预设,再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创设教学方法。在学生一时无法回忆学过的离别诗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这样处理:教师说出诗句的上句,由学生说出下句;也可以教师说出诗歌的题目,再由学生回忆相关诗句。这样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达到复习旧知识的目的。
二、侧重教师主导发挥,忽略学生主体调动
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研读诗歌部分,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1)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2)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3)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倾听者。因为之前的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的不主动情绪深深的影响了我,使我在这个环节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遏制是新课改课堂中一大败笔。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 ……此处隐藏13530个字……堂公开课时做了一个大胆设计,力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将思想情感投入诗歌的意境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映照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大胆设计就是。我放弃对这节课的各个步骤进行精心设计,放弃预先将课堂各个环节的进程置于我的掌控之中,放弃用我的一个个问题来牵引学生的思路。我将这节课主体部分的学习内容和顺序,交由学生来决定,我想看着他们如何去探索行走。具体做法是。先示范性的将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进行比较赏析,扣住“离别”这一主题,品味惆怅、沉醉和混合着淡淡忧伤的欢愉这样的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诗歌主体部分第二到第六节中的任何一节来自我赏析、诵读和评价。
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这是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的老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甚至还谈不上感知课文阶段,就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同时进行诵读指导,效果并不理想。我以为,诗歌之美,既要“读”来展示,也要“品”来挖掘,有“美品”才有“美读”,能“美读”方显“美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选择了《再别康桥》的某一节后,我先让他们读一遍,从朗读的情况判断是否把握了诗歌的内涵,顺势引导他们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做相应的诵读指导,然后让学生带着理解和情感再读。如果效果仍不理想,再进行诵读技巧方面的点拨,然后再读,基本就能声情并茂表达出诗歌的意蕴了。叶圣陶说,诵读时,要“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他个激昂”的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激昂”在何处,为何“激昂”;同样,“还他个委婉”的基础也必须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为何要“委婉”。否则便成了无的放矢,“激昂”和“委婉”的诵读就可能错位,“激昂”处读得“委婉”,“委婉”处弄成了“激昂”。
比如,诗歌第五节“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句是全诗的一个情感高潮,学生认为“放歌”一词应读得高亢嘹亮。我让几个学生读了读,他们都把音量放得很大,以为这样才能体现情感达到高潮。我认为用“高亢”的语调朗读“放歌”这个词,破坏了诗歌整体的静谧氛围。于是我范读了一次,采取的是“用气不上声”的方法,气息上去了,但是声音并不响亮,有悠远缠绵的意味。两相对比,学生马上品出了不同,觉得诗人正是为月夜下的宁静安详所陶醉,不可能放声高歌,后面不是还有一句“夏虫也为我沉默”吗?于是马上有学生领悟“这里是诗人在心中放歌”,我及时给予了肯定与赞扬。这样一品一读,学生理解就深刻多了。
因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而且我有意收敛了自己作为老师的锋芒,学生们最大程度体会到了学习主人翁的快乐。我欣喜地看到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而且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我高兴地听到了那些让我始料不及的又让我内心兴奋的理解和表述,比如“做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漂亮最亮丽的时刻”,比如“诗人只能安静地在心中放歌”比如“诗人在康河的最后一晚应该是异常孤独与落寞的”……课堂从容进行,感动源源滋生,我仿佛看到康河的明媚映照着整个教室,分明感受到自由的芬芳。回想那生机勃勃的教室,透过一阵阵个性张扬的读书声和一张张沉浸在快乐学习中的面孔,我仿佛看到冰雪消融万物生长的春天景象。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14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备课也就比较投入,教学的激情与个人的喜好也是密不可分,也许这也是教师个性化的一面。
再教这篇课文,我的教学重点和思路更加清楚。上完后课感很不错,想了想原因,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是思路清楚,对教学目的、重难点把握明确,所以问题的设计更准确,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效率。原来我很注重教学内容的把握,后来越来越觉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才是重中之重,真的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第二:抓住“意象”,并教给学生抓意象的那些地方怎么分析很重要,学生先自己试验体会,在教师补充,这个学习的过程很重要;真的是“教材就是个例子”。
第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重要,我讲“金柳”、“水草”、“潭”、“夏虫”等处学生状态很兴奋,照本宣科是得不到这样的教学享受的;要想培养个性化的教学特点,这点我认为非常重要。
第四,听读名家朗诵、我自己泛读《偶然》、学生以写带读鉴赏《沙扬娜拉》这三个设计我自己很欣赏,同时教学效果也很好,向同行推荐。读、写、听在教学中药始终贯彻才不至于满堂灌。
第五,无论怎么教学改革,我的认识是大浪淘尽始见金,一切繁华过后是平静、平淡和平凡。所以每位教师都要深入到教学中,深入到文本中,深入到学生中,没有所谓的特级教师教案,只有真正适合于你的教案。没有一劳永逸的教案,只有不断修改的教案。反过来,课文是教不完的,如果仅仅是周而复始又周而复始,我们永远不能提升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当你能够“凝神定气”于教学本身,在学习他人的同时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不被繁花遮住双眼,那么回头来看一点会觉得教学其实应该还原它的简单,教学的一些理念无论冠以多少新的名称,最终都不应该违背语文的本色!回头再看看佩服的还是我们的老教育家们一句句的经典思想,如“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材就是个例子”等等话语是怎么品味都有味的话语。可惜的是曾经走过多少繁华,如今回头才知道简单是最美!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15上完《再别康桥》一课,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一个道理:传统的不等于过时的。
《再别康桥》是名作名篇,学生大多知道,诗中融入作者徐志摩对母校浓厚的感情。同时这首诗也是新格律诗“三美理论”的极好典范。它意境优美,情感浓烈,值得欣赏。但是学生对以前大多读的是古代诗歌,对现代诗歌较为陌生,因此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歌教学不分析学生不理解,分析太多则诗意会被大大地削减。还有诗歌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丰富的,怎样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对诗歌有着融入了自我生命体验的理解?思考之后,我还是选择了传统的读,打算以读代教。
上课之前,我先用徐志摩传奇般的经历和才子般的才华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就直接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录音来感染学生。之后我问学生这首诗美不美?你觉得那些内容最美,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对诗歌的原初体验,让学生有话想说,也敢说。我再让他们自己把那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点评怎么才能读的更好?备课时我意识到这样表面上看学生的体验是多了,但却流于泛泛,理解还不够深入。而且自由式的谈论最喜欢哪一节打乱了诗歌原本的顺序,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最后,我继续选择传统的教法:按诗歌的顺序一节节地来读,老师抓住一些最有价值的诗句和词,让学生加以品味。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诗歌本身的情感变化,同时也能将对文本的处理集中在一些最有价值的地方,并把它吃透。再次基础上让学生再反复的读,不断的体会。我看到很多学生候露出了自信的神情和会意的笑容,显然,学生进入了一种诗的意境。然后,我就带着学生来分析“轻轻地”这样一些词的妙处,或是一起来想象一幅“康河金柳图”。在课堂上,我听到了很多不同的理解,效果比我欲想的答案还要好。所以我想,这些看似“老土”被人冷落了的方法也许是最有效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读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语文课来说,永远都不会过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