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时间:2025-06-09 08:49:19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学生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2

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成功之处:

一、围绕中心句进行提问,调动学生思维。

本篇课文中心突出,浅显易懂,全文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来展开说明。围绕这一中心设置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做到浅显课文的深化学习。设置的问题,例如:20世纪以前人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20世纪有哪些科学成果?是什么促使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理解词语的方式有多种,如查字典、查工具书、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本课的学习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例如,理解“呼风唤雨”一词,让同学们阅读全文来说本词是什么意思。区分“发明”和“发现”这两个词语,从课文中找出哪些属于“发明”的科技,哪些属于“发现”的科技,学生在对这两个词语理解的过程中更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拓展延伸。

20世纪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世纪,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科技发明,让学生通过留心观察生活,查找资料等方式,说说书本中没有讲到的一些科学技术。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百万年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有哪些我们现在幻想的新科技产品的出现。学生思维活跃,踊跃发言,说出了许许多多他们想要的科技产品,如时空穿梭机、传送门……古人“腾云驾雾”“千里眼”“顺风耳”的梦想到今天都得以实现,孩子们坚信,自己的梦想终有一天也是能够实现的。课文到这里,起到了一个思想的升华的作用。

不足之处:教学中我让孩子多查阅资料,从补充资料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了解的不多,知识贫乏,此类的课外书阅读的比较少。学习语文不能忽略科普知识的普及,因此应该多提倡孩子多读科普的累的书籍,做到与时俱进。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1、教学效果(思效)

作为科学常识性说明文,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我带的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介绍农耕社会和20世纪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20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但是,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表现很被动,有游离课堂的感觉。

2、教学收获(思得)

(1)紧紧围绕中心句,启发学生阅读。

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①“呼风唤雨”什么意思?②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③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的?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从这一连串的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展开想象,大胆地表述。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句诗是个重点句,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就自然明白它所表达出的内容和感情的不同。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并结合生活实际,辨一辨哪些成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这样的辩论,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不足之处(思失)

学生对于“农耕社会”等知识一直都是半知半解的状态,正是因为学生太多的“不了解”,致使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他们谈自己感悟的机会。

4、改进措施(思改)

诸如此类的课文,学生必须有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只有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现在已是21世纪,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阅读21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4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类文章,觉得读起来没有意思。但在教学这课时,我却发现学生对这类课文非常感兴趣,学起来热情很高。因为自己对教学这篇课文没有太多的想法,所以在备课时认真观看了教参后附带的光盘,从中汲取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没有把它上成科普课,而是上了一节很有“语文味”的课,我想这也是学生 ……此处隐藏9950个字……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训练点,生发出去,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有采用“课件出示没有 __________,就用“__________”来寄托__________的愿望。”的句式说说现代社会用哪些高科技将古代祖先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使得学生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上好了自己的课后,我听了朱文洁老师的课,听了她的课,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她那优美的朗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的情景中,而我也许是自身素质的水平,在课堂上很少采用。同时,在学生回答后的教师评价更值得我学习。我的两位师傅也一直给我指出,在课堂上评价很重要。

在这次的汇报课上,我仍旧没有改掉这个毛病,从以上的一个教学环节上就可见一斑。我对夸奖太珍惜了,听了朱老师的课,她在课堂上的夸奖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像我一样用“回答得不错!”这样苍白无力的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明显要高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学习。争取明年的汇报课上有所进步。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朗读、理解新词,《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4、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 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西游记》吧?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

师小结:老师知道了,同学们之所以喜欢这些神仙,是因为他们法术高强、能上天入地。尤其是东海龙王,打一个喷嚏,狂风大作,掉几滴眼泪,大雨滂沱,真是要风得风,要雨有雨。相机理解“呼风唤雨”。

2、今天,我们就跟随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一起走进这“呼风唤雨的世纪”。

3、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开心中的什么疑问?还有什么不懂的?

要求:读准生字新词,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课前自学情况,相机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

(1)认读新词:奇迹(jì)依赖 (lài) 潜(qián)入

洞察 适(shì)用幻想哲学家因特网

农耕社会程控电话腾云驾雾 出乎意料

(2)理解“农耕社会、程控电话、因特网”

3、生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简单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谁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验证一下吧!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2、科学创造了怎样的神话?创造了怎样美好的生活?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划出相关语句。

3、同桌讨论后,全班集体交流:

句子①:“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理解:a 读一读,说一说:你从“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体会到什么?

b“千里眼”“顺风耳”就是指现在的_________________。

c想一想:古代的人们还有着怎样的幻想?如今,变成了现实没有?

句子②“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

理解:a “等”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b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知道20世纪还拥有哪些科技发展的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出示《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生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c辨析“发现”和“发明”。说说:哪些是人类的发现?哪些是人类的发明?d过去的王公贵族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你感受到了科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舒适和方便?为什么说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师相应补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①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唐玄宗命人快马赶运长安,也需七天;现代社会空运,7个时辰都不需要。②匈奴侵犯,边关告急,京城十天半月后才知晓消息;现代社会,一个电话,一份传真,几秒种就知道信息。)e对比读,再次感受一下农耕社会的落后和20世纪的科技的进步,体会“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好处。f出示课件,展示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

4、 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一句什么诗来形容?

a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变化快、成就多的词语吗?

四、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1、文章学到这儿,你又想说点什么??有感情地朗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畅谈未来,提出希望:请你大胆推测,21世纪,科学技术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五、布置作业:用《畅想二十一世纪》为题写一段话或者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你的“奇思妙想”。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学 (创造神话 创造奇迹)

幻想-------- 现实

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由谈话导入,接着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再质疑课题,读课题之后提出疑问,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学习一二段,解决“世纪”和“呼风唤雨”的意思。理解课文中诗句意思。

不足之处:设计的问题指明性不够强,学生比较难理解;认识到语速比较快;让学生说的比较少,也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